对于成千上万的高考生来说,这几天或许有些煎熬。因为要公布考试成绩了。
6月22日,甘肃、四川等地将率先启动高考分数查询,这也将拉开2017年各地高考成绩放榜的序幕。22日起至本月底,全国各省份都将密集公布高考成绩。高考志愿填报也将于近期进行。
面对变化巨大的新高考招生录取方案,作为高考生和家长,在选择权加大、机会更多的欣喜之余,心中也难免会有疑惑和焦虑。要选好高校,并非易事。可以说,高考志愿填报是需要考虑考生价值观与禀赋、特长,学校层次、学校特色、学校地域等方面因素的综合问题,需要汇聚考生个人和家庭甚至家族智慧的事。
首先,熟悉关键词。
不提前做好知识准备,是很难做出最佳选择。这就要求你首先熟悉这些“关键词”:
录取批次
所谓录取批次,简单的说,就是考生及家长常说的“一本、二本”。由于每年招生院校众多,为有序开展招生录取工作,省级招考机构将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的院校分批进行录取,由此形成录取批次。划定录取批次后,每个录取批次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招生院校,并由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将考生划定在不同的填报区。
本科提前批录取院校包括:军队(武警)院校、国防生招生院校、公安院校本科、、空军和民航招飞院校,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免费医学定向(本科)招生高校及专业,实施综合考核的试点高校及专业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高校、专业。如果考生特别钟情于某类只在提前批次招生的专业或院校的话,就一定要填报提前批相应院校或专业,但也切忌抱着“不填白不填”的心理随意选择,因为一旦被提前批院校或专业录取,后面批次志愿便不会再投档录取了。
、“211工程”建设院校、部省共建的原部委属重点高校、经核准参加本批录取的高校和专业;本科第二批为除本科提前批和本科第一批之外的普通高校。值得注意的是,在本一批、本二批院校中,一些设置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公办高校,以及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学费和学习期间的各种费用花销通常较大,同学们在填报时一定要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量力选报。
专科提前批录取院校为需要单独面试的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公安院校专科和航空服务专业专科,以及航海类专科和省属院校免费师范生专科。专科批院校为除专科提前批以外的所有高职(专科)院校和专业。
专科层次的院校是每年的在川招生“大户”,许多考生和家长想当然认为既然是专科层次,那么录取分数肯定很低,但按照往年录取情况来看,也有一些热门院校的录取分数甚至会超过本二批线。所以,在填报专科提前批和专科批的院校时,同学们要对拟报院校历年的录取情况进行分析,有较大把握再填报,以免无后续批次可接而落榜。
批次线
批次线又称“省控线”,也就是考生及家长常说的“一本线”“二本线”等。目前,包括我省在内的全国大多数省份高校招生都实行“知分”“知线”填报志愿。这里的“知线”其实指的就是“批次线”,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之前就能够知晓。
批次线是各省级招考机构根据考生高考成绩水平和招生计划,按一定比例确定的录取新生的各批次、各科类最低成绩(总分)标准。简单的说,批次线就是一条“资格线”,这条线对于考生而言,通常只有其高考成绩达到或超过相应批次的批次线,所填报对应批次的院校和专业志愿方才有效。即以批次线为基准,考生可以选报与高考成绩对应批次或以下批次院校的志愿,但不能报考高考成绩对应批次之上的批次院校及专业。对于高校来讲,只能从达到相应批次线的考生中录取考生(政策性降分除外)。
调档线
每年志愿填报期间,时常有考生和家长会咨询相关高校:“你们今年的分数线是多少?”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在正式投档录取之前,任何人都无法做出回答。这些考生所说的“分数线”其实就是院校“调档线”。
调档线是指在投档录取时,省级招考机构按照院校此前已经确定的投档比例,依据相应投档方式,向招生院校投档,高校的最后一位进档考生的成绩就是调档线。
调档线是在高校招生投档录取过程当中自然形成的,影响高校调档线的因素通常有考生高考成绩、高校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填报。对于我省的考生而言,在填报志愿时,虽然考生高考分数和高校招生计划已确定不变,但考生志愿填报情况却是不确定的。一旦报考某个高校的考生整体分数较高,人数较多,势必会造成该高校的调档线也较高,反之亦然。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校招生“大小年”现象。那么,“调档线”就是高校的实录线吗?其实也不一定。实录线即高校从进档考生中进行全面考核后,所录取考生中最低分者的成绩即为该校的实际录取分数线。为什么说“调档线≠实录线”呢,比如说,考生小王的档案投到了A大学,且在进档考生中分数最低,学校审阅档案后发现其体检条件不符合报考专业的要求,且不服从调剂被退档,那么,该校的实录线就变成了进档考生中排在小王前面的学生的分数或征集志愿中录取的最低分。
专业线
此外,“专业线”也是同学们在填报院校专业时的重要参考之一。专业线指的是招生高校各招生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学校所招生的每个专业都有一个最低录取分数,也就是说学校招生有多少个专业就有多少条专业线。专业线的高低可以反映考生们对该校某些专业的热衷程度,但并不代表这些专业办学实力的强弱。
其次,躲过这些“坑”。
误区一: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对策:警惕“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
解析:平行志愿填报虽然减少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同样存在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
虽然教育考试部门从减少投档而被退档的矛盾出发把投档比例定位105%,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档后可能会被退档。退档的考生,即便是A志愿退档,也将直接进入征求志愿。这是平行志愿填报最大的风险。
被退档的理由大致有:高考分数在所有被投档该学校考生中偏低;填报专业志愿太高,且志愿不服从调剂。当然,如果高校实行“进档即取”的原则,那么,只要分数达到投档线,志愿服从调剂,就不会退档,落榜生将大大减少。
2.定位不准确的风险。
如果考生填报的五个平行志愿都过高,也就是说考生总分均未能达到五个平行志愿的院校投档线,考生档案就不可能被投档。
3.志愿没有梯度的风险。
如果考生所填报的五个平行志愿之间没有适当的“梯度”,则考生被投档的机会会减少。假如A志愿院校不能投出,而B、C等后续平行志愿院校比A志愿院校要求还高,则后续的志愿院校都无法投档。
误区二:认为平行志愿可以多次投档、没有先后顺序
对策:把平行志愿政策研究透
解析:平行志愿的特点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多次检索、一次投档”。平行志愿的6所高校在投档中只作为一个志愿,只享受一次投档机会,一旦考生被投档,即使被退档,也不能再投到本轮投档的其他高校。
平行志愿填报高校也有先后顺序,并且平行志愿的投档是在分数优先的前提下遵循志愿顺序进行的,投档时,电脑从考生第一志愿高校开始检索,如果考生第一志愿高校报“低”了,即便后面还报了与自己分数相当的“高”校,则也只能“优先”被第一志愿的“低”校录取了。
误区三: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
对策: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都要拉开梯度
解析:志愿梯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院校志愿梯度,二是专业志愿梯度。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
1.实行平行志愿的: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但也不是不考虑,在考虑梯度问题时,建议考生对照往年的分数,平行志愿的最后一个学校要填一个保险系数高的。
2.实行非平行志愿的:把握两个方面:首先,第一志愿最关键;其次,后续志愿基本上应该考虑往年一般报考人数不满并且曾经招过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学校。
误区四:不服从专业调剂
对策: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应该统筹考虑
解析: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填写“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没有掌握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你被调剂到的专业极有可能与报考初衷相差甚远,一般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了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
误区五:全部填报热门专业
对策:“冷热”专业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解析:在填报志愿时,建议考生和家长客观对待冷门和热门专业,科学、理性选择专业志愿,千万不要跟风选择、随波逐流。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误区六: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对策:别冷落了招生章程
解析:,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高职或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办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在有关省(区、市)分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专业培养对外语(课程)的要求,经批准的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及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
误区七:只凭专业名称来选择
对策: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如课程设计、就业去向等
解析: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误区八:填报志愿是家长的事
对策:把志愿决定权还给孩子
解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有些父母还固执得有些过分,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应该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高考决定着近千万考生的命运和前途。考入什么样的学校,上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大学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如果父母给报的专业他不喜欢,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将来上大学就会造成一个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父母关心孩子的未来发展,并对志愿填报十分重视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父母毕竟阅历丰富,有社会经验,把该说的话都说到了,也完全应该。但是应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
误区九:选专业时不考虑兴趣和特长
对策:选择专业要扬长避短
解析:在选择高考志愿时,家长要考虑考生的自身特性。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为将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创造条件,这才是最佳选择。
考生自身特性包括: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征、个人能力所及、个人身体条件等4个方面。就拿上边这个考生来说,首先,父母选择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就是违背了考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试想,面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完全不喜欢的专业,又如何要求他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深造。其次,这个考生性格内向,平日少言寡语,不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父母选择让孩子学医,将来当医生势必要面对众多各种各样的患者。医患接触是必不可少的诊疗环节,而孩子的性格特征不适合当医生,父母没有考虑到这点。
误区十: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
对策: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解析:在一些咨询会上,不少高校会粘贴出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以供考生和家长查阅参考。本是一个参考系数,不少家长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对号进座”。平行志愿下关注位次最重要,一个简单方法是参考最近2-3年相同位次上下20名左右录取高校情况。
实际上,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最后,注意这十六个字儿!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还需要牢记这十六个字:拉开梯度,冷热搭配,服从调剂,兼顾地域。
拉开梯度
比如有一位同学,、复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这样的填报方式就可能高分落榜。这是因为这几个院校往年的投档线都差不多,院校之间没有梯度,极有可能被退档。
拉开梯度的原则就是既不要全部填报分数较高的院校,也不要全部填报分数较低的院校。可以填报一个或几个分数较高的院校,同时也需要填报一个或几个分数适中或较低的院校。一旦分数较高的院校投不出去,还有分数适中、较低的院校过渡、保底。
填报专业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样形成有效梯度,就不是简单的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了,而是要做到冲得上、稳得住、保得了。
冷热搭配
冷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地区,一个是专业。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家都向往繁荣大都市,所以京、津、沪和沿海发达地区的院校一般都较热门,而落后地区或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地区的院校则“不受待见”。这也造成前者院校的录取分数普遍偏高,而后者院校录取分数普遍较低。而在填报志愿时,应处理好院校区域间的关系,不要把志愿全部集中在发达地区的院校上,应该“冷热搭配”,这样也有利于拉开志愿梯度。
但是!如果你选校的着重点是城市的话,那你就理性看待上面的一段话吧。毕竟城市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挺大的。
接着就是专业的“冷热门”的关系啦!“冷门”专业、“热门”专业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稳定的,但又不是静止不变的,报考“冷门”并非是坏事,报考“热门”并非都是好事。在填报志愿大家千万不能忽视这种新变化,否则可能就事与愿违哦~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不是很强的同学,在挤热门专业时,落榜的概率会比较大。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更为有利。
服从调剂
在专业最后一栏有一个是否服从调剂,建议选择“服从”,以防分数已经够了学校提档线,但是够不着专业的录取线,最后进得了学校的“大门”却进不了专业的“小门”,反而被退档,导致掉档或落榜,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被售票员赶下车。
兼顾地域
在冷热搭配中有提及到地区,小编觉得城市的影响因素还是很大的。毕竟大学读四年: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眼界。一线城市肯定能提供更多更有意思的活动(玩),更有意义的讲座(培训),更多有质量的实习(就业),更多有可能的机遇(发展)。还有如果明确将来在哪个城市发展,无疑留在当地,在当地上大学更有利。
来源(中宏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