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伊沙说西安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我爱西安

伊沙

1、除了出生后在成都的两年,大学四年去北京,其他时间:49-6=43——我在西安已经生活了43年了,这可真不算短!应该可以算作老西安了。也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故,你说它最大的变迁是什么,我还真不敏感。一般情况下,是外地的朋友来了,对其外在的部分比较敏感,我总是听到N年不来的人来了之后说:西安变化太大了,变得叫人认不出来了云云——变化太大的部分又是什么呢?无非是盖了很多高楼,马路拓宽了,城市设施现代化了——是时下中国大地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正在发生着的那些变迁,也没什么特别的——要说有一点点不同,那就是西安有一个古老的背景在那儿比照着,譬如大小雁塔、明代城墙摆放在那里,所有现代的高楼大厦似乎都会显得更加现代一些,古今对比比较扎眼一些罢了。

2、所有巨大的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现代化!这个方向大概是没有问题的吧?如果有人认为这个大方向有问题——那么跟这路人我无话可说。我有一个北京朋友,02年他来西安的时候,我陪他打车去一个地方,沿路走的是东郊破旧的大厂区,他以北京人那种与城俱来的优越感说:西安比北京落后了20年!07年他又来,我们一起去赴一个饭局,沿路走的是西高新开发区,我好心好意地说:可以刚好让他见识一下西安现代的一面,没想到他看着看着竟然生了气,骂不绝口:说这是瞎搞,西安不应该建得这么现代,应该保持其古城的风貌云云。我一边听一边偷着乐:西安不现代的部分可以满足你北京人的优越感,西安现代的部分又满足不了你操蛋的文化情怀——这种心态很有代表性,都希望自己住在现代化的城市里,越现代化越好,希望别人永葆原生态,成为自己的旅游地……这种心态里有种非人性的东西,比当年到非洲去开发殖民地的欧洲殖民者还要坏。所以,我从不以现代化带来的种种弊端来怀疑现代化的道路。

3、西安长安区大学新城的建立是近几年的事,路途遥远,虽说我去上一堂课的成本增加了些,但那是开窗即见终南山的环境,是一个明显更适宜授课与读书的环境,是一个更像一所现代化大学的环境。过去我们那个在城边上的老校区,更像一所中专,学生一出校门就走进了菜市场,从校门口进出的学生嘴里啃着肉夹馍,一身的烟火气,口喷肉味向你打招呼,这样好吗?所以,我宁愿克服给自己带来的不便去一所真正现代化的大学授课——西外的校长是留法回来的,把校园设计得很西化,很洋气,瞧着特好。

4、有一个典型的西安细节,说明的是本地的地貌与气候,在这里皮鞋很容易蒙尘,出趟门上面就是一层灰,由于这里气候比较干燥,西安的北面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惟一的黄土高原——它后来崛起为中国的新火炉城市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北面是陕北高原,南面是秦岭,使其处在一个狭长的盆地之中。前些年有人说,在西安擦皮鞋应该生意好,话音未落,遍地都是擦皮鞋的,生意果然不错。

5、我想列如下几个关键词来代表西安:大小雁塔、秦兵马俑、明代城墙、碑林、茂陵石刻、卫星探测中心、大学新城、飞机制造业、高新开发区、秦腔、西部电影、摇滚歌手、当代小说、先锋诗歌、考古学、书法艺术、羊肉泡馍、葫芦头、各色面食……

6、西安的黄金时刻是在上班族都去上班的非节假日,你到城市各处去走走,黄金含量真是高,我作为一名不用坐班的高校教师,有这样的机会。至于我个人的城市生活,我因为并非一个闲人,日常要写东西,所以我不是为生活而生活的那种人,一切以写作为中心:平时因为老是一个人在家,所以午饭需要自己解决,除了热热剩饭、泡方便面或到妻子单位的公共食堂用餐外,就是到街上的小饭馆去解决;节假日,会陪家人出去玩玩,或看场电影,还有就是外地有朋友来的时候,陪他们到各处名胜去走走。本地朋友(大多是诗友),不定期会聚聚,吃吃饭,喝喝茶,聊聊天。我的生活非常简单,也很自然。

7、不要一味强调其,它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构成:古老的传统文化只是其中的一元(就像古老的建筑也就留下来那么几个),它还有其它元:譬如开国之初的50年代,这里建了很多大型的工厂,很多厂包括人都是从全国各地迁来的,东北、四川、上海……所以现在的很多西安人其实是这些移民的后裔,我记得曾在陕西财经学院教过两年书的诗人韩东曾在一篇散文中写过:这是一座讲普通话的城市,连公车售票员都讲普通话,他其实触及的就是西安文化的这个元,就是移民文化的特征,西安出去的那几个摇滚歌手张楚、许巍、郑钧基本上都是这种大厂子弟;譬如通过高考或其他手段,由陕西其他地方(陕北、陕南、关中)的农村迁入城市的人群,代表着乡土文化的一元,西安那几个著名的小说家路遥、贾平凹、陈忠实正是这一元文化的代表;还有大学城的文化,不要忘了,这里的大学曾经是全国第二多的,科研单位之多也位居全国前茅,形成了又一元,以我、秦巴子、沈奇、朱剑、西毒何殇、艾蒿等诗人为代表的先锋诗歌就与这一元的文化有关……我所理解的西安文化正是如上这些元(还有更多的元)共同构成的。

8、我认为:西安的地标大雁塔——谁都愿把雄起时的作为象征。

9、我认为美食发达的城市或地区的成因:一、古来富庶之地。二、历史不能太过短浅。三、文化形态不能太粗糙,也不能太单一。这三点西安正好都具备,所以它成了美食之城”——在我看来,它是中国北方头一号的美食之城。西安在历史上就是回民的形成地之一,回民擅长的牛羊肉食品是西安美食的一大支柱,关中平原盛产天下最好的小麦,所以它的面食极为发达和丰富。历史的长远,使很多食品处在一种反复验证和不断修正之中,也就是说西安的很多美食是经过更多代的人之口挑剔过的,另外它的包容性也很强,有人说成都出了什么新派川菜,真好吃的话三天后西安就有了,我去过乌鲁木齐,也吃过那最著名的烤羊肉,但我认为不及西安,西安人的烤羊肉有个去膻化精致化的工序,更符合汉人的胃口。从食品风格上说,这里不像西北,更像中原,它是从内部趋于精致的,十分讲究的——文化上也是如此。

10、西安对我的影响说有多大就有多大,因为它首先影响了我这个人,决定了我这个人。我父亲是重庆人、母亲是上海人,但我是西安人,祖籍毫无意义。这座城市对我的文学风格有着这几个方面的提示:开放、先锋、强悍、厚重、结实、从容、幽默——有几点是朝着相反方向上的提示,就是这里欠缺的我要拥有。包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靠作品说话的写作态度。我曾经在别处说过:在文学越发轻巧化的时代里,陕西的小说家所写的长篇为什么都是一块板砖——我以为这是不朽的城砖的暗示!就像你拦不住江南的作家小巧细腻一样。我的几个长篇,《中国往事》是以上世纪70年代的西安为背景,《迷乱》写的是90年代前期后又跳到了新世纪的西安,《狂欢》写的也是90年代后期到世纪末的西安,《黄金在天上》下半部写的是90年代到新世纪的西安。我不会像有些传统作家似的,将城文化当成课题写,我写我的现实环境,自然就写出了一个更真实更有时间性和历史感的城。至于我的诗歌,大部分所涉及到的生活现场就是西安,特别是长诗《唐》,可以这么说:没有西安就没有《唐》,那么刚好,我引用一段自爱的《唐》的片段以飨大家——

名花美女

两相看

两相欢

没那君王什么事儿

春风里有无限恨

吹拂着千年后的

那个黄昏

那个少年

沉香亭北倚阑干

等待着他的小美女

在花丛中出现

那次终无结果的等待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